根據編輯說法,我拿到的是粗糙的試閱本,後來出版社有請專家校對,所以出版時的編輯不會像試閱這麼慘烈。
倘若將Nada這一詞丟入Google翻譯,得出來的結果便是「沒什麼」。不論是「Nada」或是「什麼都沒有」,都極適合作為此書書名。
故事的翻譯一直給我一種很妙的感覺,前半段翻譯糟糕透頂,文法、遣詞用字、描述跟句法都成問題。我時常處於一種,我知道作者大概要描寫什麼,卻讀不懂句子的狀態。這本書的翻譯也是在典雅與淺白之間擺盪,甚至出現不少白到嚇人的句子,像是假掰、太妹、鬼混、廢、阿兵哥、母老虎、抽菸抽到死、媽寶一枚、我要打爆你的頭、不要害我爆掉、走進紅燈區你的名聲就再見……
我不確定這是稿子尚在校訂的緣故,還是譯者想藉此表示什麼,先不論翻譯淺白的問題,在一本一九四四年的西班牙小說中,屢屢出現飛白跟流行語,這確實也夠讓人出戲。
後半段還是有飛白跟流行語的問題,但翻譯行文就變得正常很多,至少我不會時不時停下來,思考句子是哪裡出問題。值得稱讚的是,就算翻譯水平令人咋舌,時常讓我出戲,Nada故事本身極富魅力,讓人願意忽略文筆看下去。當然,出版時還是希望能把文筆的問題修好。
撇開這些不論,Nada本身是篇很有意思的小說,其成書的年代於一九四四年,一次世界大戰戰後,雖說距離二零一九年的現今已有點遙遠,但書中的人物價值觀與劇情,放在現代也非常新穎。作者文筆細膩,善用比喻,全書籠罩著曖昧、華麗、陰鬱、淒涼的氛圍,故事以第一人稱進行,講述女主角安德蕾雅在巴塞隆納這一年間的生活,而在這夢幻又朦朧的氛圍下,隱含著是父權壓迫、家庭病灶與虛無主義等議題。
我對文藝思潮並不熟悉,在此僅引用網路上的一段解釋,來說明何謂虛無主義:
「虛無主義是一種哲學的觀點,認為世界,特別是人類的存在沒有意義、目的,以及可理解的真相與最本質的價值。」
若要說得更直白些,那便是──這樣的存在什麼都不剩。
什麼都沒有。
女主角安德蕾雅是出身鄉下的孤女,她領著政府給予的救濟金,來到巴塞隆納投靠母親娘家的親戚,展開大學生活。
巴塞隆納是安德蕾雅夢想中的城市,然而當她實際來到這座繁華的城市,才發覺現實不若想像中美好。城市氛圍冰冷且鬼魅,而她的親戚不僅古怪,還控制她的物質生活,施以精神暴力。她的生活無時無刻都受到侵犯。
為了幫助理解,我畫了張關係表作為輔助。
外婆有六個子女,四個女兒兩個兒子,其中三個女兒很早就結婚離家,而安德蕾雅的媽媽就是那些嫁出去的女兒之一。羅曼跟安古斯蒂雅斯沒有結婚,而胡安跟葛洛莉雅結婚,有一個兒子。除此之外,這個家還有一個傭人。
外婆是個溫和又虔誠的老人,她溺愛兒子,無視家中存在的問題,善良卻顯得愚眛;舅舅胡安想以畫畫為生,卻沒有畫畫天賦,貧窮又大男人主義,同時還有暴力傾向,時常對著自己的妻子拳腳相向;舅媽葛洛莉雅看似天真無邪,卻同時工於心計,做出許多瘋狂而駭人的事;另一個舅舅羅曼才華洋溢,什麼都學,卻什麼都不精,他神祕而漂泊不定,時常出門遊蕩,且對年輕女孩有特殊癖好;姨媽安古斯蒂雅斯則霸道刻薄,對安德蕾雅充滿控制欲,她是西班牙社會下的傳統女性,看不慣安德蕾雅新時代的作風,卻是家中少數神智清醒的人。
有趣的是,安德蕾雅作為主角,在故事中卻顯得沒什麼作為,她僅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靜靜地看著一切順其自然地發生,不特別爭取,不反抗自己所受到的侵害,然而也不就此與親戚沉淪。在她住在巴塞隆納的這一年間,既沒有融入親戚,也不被親戚所接納;她在學校作為風雲人物艾娜的朋友,但也僅是一個旁觀者的角度,去看著同儕的家庭與戀愛。
在故事進行到一半,安古斯蒂雅斯姨媽為了從病感強烈的家族逃離,自願成為修女,而家庭中光怪陸離的事情仍在持續發生。這個家庭潛藏著暴力、貧窮、飢餓與謊言,當安德蕾雅住的越久,便有越多驚世駭俗的事被掀開來,情況益發荒腔走板,並且逐漸失控。故事到了最後,舅舅羅曼自殺,安德蕾雅獲得一份新工作,並離開這個古怪的家。
一直到整本讀完,我才將這個家庭輪廓描繪出來,並發現所有的問題或許是來自外婆。外婆的縱容讓家裡的狀況不斷惡化,神智清醒的女兒們紛紛離家,留下被寵壞的兒子與癲狂的舅媽惹事生非,最終導致整個家族的瓦解。
倘若我們將目光從巴塞隆納拉回現代,這樣的事情又何嘗不在每個家族發生?控制狂家長、重男輕女、大男人主義、家庭暴力、惹事生非的親戚、受到侵犯的物質與精神生活。Nada跨越種族跟國界,血淋淋地點出家族的病灶,就算再怎麼不想承認,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家族縮影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