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這裡是琉魚,好久不見ヽ(゚▽゚)ノ。本來一直想寫些東西跟大家分享,無奈於現實中各種內憂外患(?),加上《龍與千年絆》的稿子仍然在趕,於是就一直拖到了現在(_ _)シ。

我是文學系的學生,主攻中文教育,最近修了寫作課,獲得了一些有趣的觀點,但我講語言學或是太專業的東西一定會讓人睡著,所以我決定簡單地來談談中文常見的迷思,還有我對文學的看法。

 

壹、中文沒有語法?

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個當下,請捫心自問,你腦中浮出的答案是「有」或「沒有」?

如果你覺得「沒有」。那恭喜你,你是普通的台灣人,全台灣幾乎有百分之九十的人不覺得中文有語法,你並不孤單。

但正確的答案是「有」。中文是有語法的,只是因為我們處於一個自然習得的環境(就像學外語一樣,只要你有那個語言環境,你自然而然就會學會),學校也沒有用外語教學的方式來教中文,所以一般人也難以察覺中文有語法這件事。

除了學校教育不教外,讓人覺得中文沒有語法的另一個原因,就是中文是一個高度自由的語言,同樣的句子在使用上有不少變化。如果你不巧跟我一樣,專業隸屬在中文家族名下,又對中文稍有研究,就會知道中文蠻橫無理,有一部份怎麼樣都無法推論出規則。

自由度高、難以解釋、學校不教,這些都是讓人覺得中文沒有語法的原因。然而如果中文真的沒有語法,那麼「我吃魚」跟「魚吃我」就會是同樣的意思了。

我有一個學期修了很多語言學的課程,系上教授集體抱怨,一堆人認為中文沒有語法,甚至試圖辯論……拜託千萬不要做這樣的事呀。說真的,要是中文沒有語法,那麼語言老師跟語言學教授們,這下是要集體失業了。

 

貳、中文語法上的幾大特徵

1.動詞形容詞沒有語法標記

中文的形容詞跟動詞不會做變化。如「你周末有什麼安排」跟「你周末怎麼安排」,前者的安排是名詞,後者的安排是動詞,但兩者看起來一模一樣,並沒有標記可以看出哪個是名詞,哪個是動詞。

2.不重視句子時態

很多語言都擁有過去式、現在式跟未來式,英文跟日文是個顯而易見的例子。對中文母語者而言,學習外語時常會在時態變化遇到困難,那是因為在我們的語言中,時態變化是相對不明顯的。

光是「我吃蘋果」,在沒有前後文的情況下,根本看不出到底是昨天吃的、今天吃的還是明天吃的,然而英文就顯而易見:

I ate an apple.

I am eating an apple.

I will eat an apple.

I eat an apple.

不用將時間特別寫出來,你也可以很清楚看出蘋果是什麼時候被吃掉的。如果你的英文跟我一樣不怎樣,那我在此提供中文翻譯「我吃了蘋果。」、「我正在吃蘋果」、「我將會吃蘋果。」、「我平時會吃蘋果。」。

3.以時序為主幹

試問各位,「我洗澡刷牙睡覺」跟「我睡覺洗澡刷牙」,讀起來有哪裡不一樣?

顯而易見的是順序,就語法上來說,前者是「我先洗澡,然後刷牙,最後睡覺。」,後者則是「我睡完覺後去洗澡跟刷牙」。

中文的語言規則是:事件由先後發生順序排列。比如:「我在客廳吃飯。」、「我去學校上學」,這兩個例子中,你都必須先到客廳跟學校,才可以接續有吃飯跟上學的動作發生。

4.單位由小寫到大

最簡單直觀的例子就是日期,中文的書寫習慣是「年月日」(二零一九年九月三十日),但英文卻會反過來寫成「日月年」(30th September2019)。

會造成這樣的現象,多半跟華人和西方人的思維有關。華人習慣以群體為出發點向內思考,而西方習慣以自己為出發點思考。

 

參、創作自由,想怎麼寫就怎麼寫?

當然不是。

等等,先別急。我當然認同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,法律也保障每個人有言論自由權。我這裡指的不是創作內容,而是創作的形式。

寫作課上我跟同學在討論議論文,在意見上起了爭執。在議論文的寫作程序上,是由「引言、正面論點、反面論點跟結論」作為通篇架構,但是我同學堅持要把引言改成自己的觀點,然後結論再寫一次自己的觀點,認為這樣可以達到突顯的效果。

我當下白眼都快翻到後腦勺去。

後來老師公布答案,正確的程序果真是「引言、正面論述、反面論述跟結論」。

發現什麼了嗎?寫作乍看之下是很自由的東西,在內容上它的確是,然而表達形式卻有所限制,並非想怎麼寫就怎麼寫,這樣只會造成讀者閱讀上的困難。

讓我用《特殊傳說》番外Partners,第一集的楔子做舉例:

「紫裝女人喃喃的吟唱著啟動兵器之歌,在刀上集滿了黑光與哀樂之後,她猛地揮動了那把刀,動作像是在跳舞般,像是隨著她起舞的地面轟然聲,被切出了巨大的刀痕……(以下略)」

好,停,是不是覺得腦子當機了?

我讀完的當下跟你一樣迷惑,我認真不懂那句「像是隨著她起舞的地面轟然聲」,跟整段啟動兵器的描述,有什麼關聯性。

大概像是這樣,怪異的用詞或不合時宜的句子,很容易讓讀者出戲。如果你是不那麼在乎遣詞用字的讀者,那麼這些可能都不能問題。但要是你不巧是文學相關科系,又或者剛好文字敏感度比較好,這下子就只有頭痛的份了。

到這裡,似乎可以順便談談,用字精確度這件事。

 

肆、語言的精準度

記得中學的國文考卷,選擇題總是這樣出的嗎?以下有ABCD四個選項,請選出一個「最適合」的答案。

創作自由,中文詞彙又那麼多,那麼只要意思對,填一個自己喜歡的詞進去就好,不是嗎?

這可不盡然,語言並不是那麼簡單的東西,讓我舉一個例子。

暑假時我在越南教書,我負責初級班的學生,我隊友負責中級班。有一次下課,我去我隊友的班上悠晃,正好聽到她告訴學生「屬意」這個詞。

「屬意就是喜歡的意思,如果你不想說得那麼清楚,就可以說屬意。」

喔,好呀。請跟你喜歡的對象說「我屬意你」,包準你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機率被分手。

如果你還不明白這其中出了什麼問題,讓我來解釋給你聽。

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,「屬意」是「看中、相中」的意思。屬意跟喜歡的意思很相近,所以拿來替換也沒問題……是這樣嗎?

很不幸的,有一個東西叫做「附加色彩」,在每個語言中都存在這種現象。

屬意在中文的語境中,有著「我最喜歡的東西被選走了,剩下的我沒那麼喜歡,但勉強湊合」的意味。

像是我要跟朋友約吃飯時間,最理想的時間是周末,但不巧周末大家都要忙,喬來喬去只剩下星期二跟星期四晚上可以選,那好吧,「我屬意星期二晚上。」,大抵是這樣的使用情境。

其實不只「屬意」,倘若你仔細觀察,就會發現「導致」跟「造成」有負面的色彩,「取悅」這個詞時常出現在色情小說中,而「女人」則帶有貶意。

再舉另外一個我隊友的例子,她教她的學生「改修」而不是「修改」,日後我在跟她的學生聊天時,一直覺得奇怪,中文裡明明沒有「改修」這詞,為什麼學生會一直說錯?然後發現是我隊友亂教。

回到最一開始那個開頭,國文選擇題會要你選一個「最適合」的答案,其實在寫作上也是如此。雖然創作自由,同義詞彙也很多,但是在創作過程中,一定有幾個詞彙最符合句子所闡述的意境。就我而言,我在閱讀時心中會有幾個預設詞彙,如果作者給出的詞彙不在預設範圍中,那就很容易造成認知混亂,進而出戲。要是作者的遣詞用字通篇不精確,那麼別說故事內容了,光是閱讀就成問題。

 

伍、什麼情況下會出戲?

對我而言大抵分成兩種:不精確的文句與無法理解劇情邏輯。

我是一個極度注重劇情邏輯的人,要是沒能在最一開始說服我,那麼大概就沒有入戲的可能了。因為我會一直糾結作者沒有解釋,或劇情讓我不能理解的地方,從此就再也無法跟著劇情走。

無法理解劇情邏輯還可以再向下細分:是劇情邏輯的問題?還是作者價值觀的問題?

日本小說讀起來,常常會有作者在故事中,很用力跟讀者說話的感覺。其實書寫本身就是思想的表現,所以充其量只有藏得好不好的問題,不可能不著痕跡。

世界上人有百百種,有些人跟你很合,有些人跟你永遠不合,而創作也是一樣的道理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跟價值觀。倒也不是不能跟自己想法相異的人相處,其關鍵是在表達的方式,首先你要能夠理解他們的語言,才能接納他們的思考模式,如果在溝通上就產生問題,那就真的沒有辦法。

 

大言不慚說了這麼多,最後來分享幾段寫作課讀到的文本,我覺得頗有意思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課程用書是《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》,作者為徐子亮和吳仁甫,新學林出版。

「如果說人類感知運動的適應局限於直接的空間與時間,那麼語言則能超越這個有限的範圍。因而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否熟練,直接會影響個人思維的廣度、深度、速度和嚴密度。」

「寫作由詞成句,由句成段,由段成章,絕不是任意的疊加跟堆砌,而是必須根據表述的內容有層次、有條理的鋪排敘述,其間要考慮語句之間的因果、假設等邏輯關係,要研究起承轉合的文理章法。這裡的先決條件是學習者在落筆之前,對文章要有個整體的設想與計畫,這在寫作學裡稱為謀篇布局。」

「謀篇與章法無非是說如何處理寫作素材,哪些先寫,哪些後寫,哪些詳寫,哪些略寫,哪些該議,哪些該抒等等。讓這些寫作因素有機地、恰到好處地統一在一篇文章中,這就是章法。」

 

當我回過神時,一不小心又寫得太嚴肅了Σ(*д゚ノ)ノ。

總之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一些樂趣,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出。

我是琉魚,我們下次再見。(,,・ω・,,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胥子魚 的頭像
    胥子魚

    裝故事的箱子

    胥子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